今天看了《非诚勿扰3》,坏消息是自己今年又看了一部烂片,好消息是片尾说不会再拍4了。看完电影后,我并没有感到失望和愤怒,因为我已经在思考烂片的意义,为什么会有烂片?烂片之所以存在,是不是烂片也有价值?
观众经常会纳闷,这么烂的片为什么要拍?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观众和出品方的目的是不一样的,观众想看好电影,但出品方想要好票房,好电影不能保证有好票房,《误杀瞒天记》豆瓣8.6分,票房只有3149.6万,烂片不一定没有好票房,《唐人街探案3》豆瓣5.3分,票房高达45.15亿。想看好电影是观众的一种普世心理,但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原因是多元的,可能对开心麻花留有一丝幻想去看《超能一家人》,可能从小有变形金刚情结去看《变形金刚:超能勇士崛起》,可能因为每部都看了、不看不圆满而去看《速度与激情10》,可能因为热搜都在讨论去看《消失的她》,可能因为迷信大导演去看《坚如磐石》,可能因为追星去看《93国际列车大劫案:莫斯科行动》,有时走进电影院就是想约个对象、睡个好觉、薅个羊毛、等个火车,遇上好电影赚了,遇上烂片也无所谓了。
烂片能有什么价值?知名影评人毛尖今天入驻B站,我刚好刷到她的视频,她讲了自己每天看烂片坚持了二十年的体会,她的内容充满术语,我(断章取义地、自以为是地)用白话归纳出了两点,第一点是烂片中主角往往苦大仇深,苦逼的观众因他人的遭遇而在现实中得到治愈,第二点是观众通过批判烂片,因站在鄙视链上位而获得了优越感,我觉得毛尖的观点有道理。
除此之外,我试着补充几点。
第一,会有任何人都厌恶的绝对烂片吗?不大可能有,至少能戳中烂片编剧的审美,所以一部电影总是有感兴趣的群体,对这一群体来说,不是在看烂片,而是在享受好电影。
第二,烂片创造了就业岗位,烂片不仅能让剧组吃上盒饭,还在宣发过程中让社交平台、浏览平台和打分平台有收益,让院线有了更多的排片选择。
第三,烂片能让观众反思挥霍的时光,在电影院如坐针毡之中的某一瞬间,观众可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,也许从此就诞生了一位哲学家,观众也可能开始思考沉默成本和断臂止损,也许从此就诞生了一位经济学家。
第四,烂片会成为宝贵的媒体文献,让未来人类全面了解祖先真实的品味、思想和动机,从荒诞中反编译出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