煨姜,中藥名。為姜科姜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.的根莖。植物姜,分布於我國中部、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。具有和中止嘔之功效。主治脾胃不和,噁心嘔吐等症。
基本介紹
中文學名:煨姜界:植物界門:被子植物門綱:單子葉植物綱目:芭蕉目科:姜科屬:姜屬種:姜分布區域:我國中部、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採收時間:栽種後10個月後用量:內服:3-10g
入藥部位,性味,歸經,功效,主治,相關配伍,用法用量,炮製,一、採集加工,二、炮製方法,形態特徵,生長環境,
入藥部位根莖。性味味辛,性溫。歸經入肺、胃經。功效和中止嘔。主治脾胃不和,噁心嘔吐等症。相關配伍1、治寒痢不止,煨姜、乾薑各等分,共研末,醋、面調和為丸,即成。每次6g,米湯送服,每日3次。(《蔥姜蒜治百病》)2、治脾陽虛而致的寒濕痢疾,或久痢不止、里急後重、腹中絞痛,炮附子10g,煨姜25g,粳米100g。(《補陰陽養生法》)用法用量內服:3-10g。炮製一、採集加工當栽種後10個月時,挖掘根莖,洗淨,浸泡。二、炮製方法用鮮姜切片,用紙包煨,至姜外表焦黃色,內黃色為度,或紙包後置爐火旁烘煨。形態特徵株高0.5-1米;根莖肥厚,多分枝,有芳香及辛辣味。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5-30厘米,寬2-2.5厘米,無毛,無柄;葉舌膜質,長2-4毫米。總花梗長達25厘米;穗狀花序球果狀,長4-5厘米;苞片卵形,長約2.5厘米,淡綠色或邊緣淡黃色,頂端有小尖頭;花萼管長約1厘米;花冠黃綠色,管長2-2.5厘米,裂片披針形,長不及2厘米;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,短於花冠裂片,有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,側裂片卵形,長約6毫米;雄蕊暗紫色,花葯長約9毫米;藥隔附屬體鑽狀,長約7毫米。花期:秋季。生長環境喜生於肥沃土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