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,具体指将一定量的液体通过肛门灌入直肠再进入结肠,以达到清理肠道、促进排便、排气或供给药物、营养等目的。灌肠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,需要患者积极配合。
1、灌肠的作用
促进排便、排气:灌肠能刺激肠蠕动,软化和清除粪便,排出肠内积气,有效缓解腹胀。清洁肠道:在手术、检查或分娩前,灌肠能清洁肠道,排出体内毒素,为后续治疗或检查提供良好条件。降温、减轻中毒:在高热或食物中毒情况下,灌肠可帮助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,达到降温或清除有害物质的目的。治疗疾病:对于肠道炎症、肠梗阻等疾病,灌肠可将药物直接送达患处,实现局部治疗。2、灌肠的操作
准备体位:患者取左侧卧位,双腿屈膝,臀部移至床沿。准备灌肠溶液:常用肥皂液或生理盐水,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,如39-41℃。灌肠筒准备: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,确保筒内液面高于肛门一定距离。插管与灌液:润滑肛管前端后插入直肠,打开开关开始灌液,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。拔管与观察:灌肠液输入完毕后拔管,保留灌肠液一段时间,如5-10分钟再排便。患者在灌肠前后应饮食清淡,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。灌肠应选择专业医生,确保操作规范、安全,结束后密切观察身体状况。如有不适立即告知医生,并注意休息和保暖,避免过度劳累和着凉。整个过程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,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。